一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
1.货币政策:由央行主导,通过货币工具(正回购、逆回购、降准、贴现贷款等)来影响本国宏观经济。
2.财政政策:由财政部主导,通过税收、政府投资等手段来影响本国宏观经济。
二、货币总量(monetary aggregate)
1.国内
M0=流通的现金
M1=M0+可开支票的企业活期存款
M2=M1+居民储蓄存款+企业其它存款+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
注:M1 也称为“狭义货币”、M2 也称为“广义货币”
2.美国
M1=流通的现金+旅行支票+活期存款+其它支票存款
M2=M1+小额定期存款+储蓄存款与货币市场存款账户+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份额
三、贴现(discount)和 现值(present value)
1.贴现:把将来一定时期所得的收益换算成现有时刻的价值。(手上拿到张白条,找个银行贴点利息拿现钞,简称贴现)
2.现值:现值就是贴现到现在时刻的总金额。
例:
例1:假设现在银行利率为5%,你现在存入银行10000块,一年以后可得本息10500元.
10500为10000的终值,而10000为10500的现值,5%就是折现率,1年为折现期。
例2:计算未来的收入在今天的价值,在金融学中称之为对未来的贴现(discounting the future),相应的计算结果就是现值(present value)。
注:通常情况下所说的“贴现率”也就是指“利率”。
四、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
1.名义利率: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,也就是实际中所说的银行利率。
2.实际利率:考虑通胀因素后的利率。
费雪方程式(Fisher Equation):实际利率=名义利率-通胀率
注:如果通胀率超过名义利率,那么在银行中的存款实际是在减少的。
五、准备金
1.准备金(reserves):银行的客户存款,不能全部放贷出去,需要留下一定比例来满足客户提款和资金清算,这部分货币就叫准备金。
2.法定存款准备金(required reserves):央行规定的准备金比例,19年为14%。
3.超额存款准备金(备付金)(excess reserves):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。
注:银行需要对“风险/收益”进行取舍,超额准备金多了会造成资金闲置,不利于资金利用率;如果超额准备金少了,遇到储户大额提款,那么只能向同行进行同业拆借,或者向央行进行贴现贷款。
4.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:
4.1 控制系统性风险。防止银行过于追求利益,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。
4.2 作为央行的调控工具。
六、银行的表外业务(off-balance-sheet activity)
所谓的“表外业务”指的是——银行的某些商业活动并不反映在“资产负债表”中,但这些活动同样会给银行带来利润或亏损。
比如: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“套利”,就属于“表外业务”。
七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(balance sheet)
◇央行的【资产负债表】
资产 | 负债 |
政府债券 | 流通中的现金 |
贴现贷款 | 银行系统的准备金 |
… | … |
注:央行的缩表和扩表,指的就是这个表。
八、央行的目标
保证以下几点的平衡:利率、通胀率、经济增长率、失业率、汇率。这些指标互相存在关联性(正向或负向)。
九、自然利率(natural rate of interest)
1.自然利率:当资本的供应与资本的需求相平衡的时候的利率就是“自然利率”。
注:
- 实际利率<自然利率 :会导致投资大于储蓄,宏观经济处于膨胀状态。
- 实际利率>自然利率 : 会导致宏观经济处于紧缩状态。
2.扩张性货币政策: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,使得“实际利率”低于“自然利率”。这会抑制“储蓄”并促进“投资”,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。
3.紧缩性货币政策:同上述想法。
4.中性货币政策:让“实际利率”基本等同于“自然利率”。
十、失业率
1.自然失业率:(摩擦性失业人数+结构性失业人数)/劳动人口总数
摩擦性失业:换工作(跳槽)的断档期。
结构性失业:指的是不同行业间的变动(朝阳行业的兴起、夕阳行业的衰退)导致的失业。
注:失业率并不是越低越好,充分就业是指:实际失业率=自然失业率,而不是失业率为零。
十一、货币供应(Money Supply)
1.货币供应的三位一体
“货币供应”涉及的三个关键角色分别是:央行、商业银行、储户。
2.基础货币(Monetary Base)
指的是:流通中的现金+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。
3.货币乘数(Money Multiplier)
基础货币的变化量(增减量)会导致“整个货币供应量”出现N 倍的改变。这里的 N 就被称作货币乘数。
注:因为货币乘数具有放大效应,所以央行可以通过对基础货币的干预,来进行调控,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。
3.1 理想情况下的货币乘数
“理想情况”指的是如下前提:
前提1:每个商业银行都把“额外准备金”设为零(也就是,“实际准备金”正好等于“法定准备金”),此时银行的资金利用率最大化。
前提2:每个储户都不持有现金(所有的钱都存入银行)
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0%,央行通过逆回购,让商业银行B0多出了100万,那么B0为了让资金利用率最大化,会将100万通过贷款贷出去;某人获得100万不会留在手上,而会把钱花掉,别人赚的了100万,然后会存入银行B1,B1收到100万存款,需要将其中的10万作为法定准备金,其他的90万又通过贷款投放到市场,如此反复…
最终可以看到一个递减的等比数列:
银行 | 存款增量 | 贷款增量 |
B0 | 0 | 100万 |
B1 | 100万 | 90万 |
B2 | 90万 | 81万 |
B3 | 81万 | 72.9万 |
… | … | … |
最终,“新增存款总量”与“新增贷款总量”正好都是1000万——也就是央行最开始给的那笔钱的10倍,正好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%的倒数。
理想情况下的货币乘数: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
3.2 实际情况下的货币乘数
实际情况:
1. 某些银行的“额外准备金”不是零
2. 储户不一定把所有的钱都存入银行(储户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)
理想的货币乘数必定大于实际的货币乘数。因为储户手中持有的现金或者银行持有的额外保证金,没有进入到存贷循环,会拉低货币乘数的值。
十二、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
1.公开市场操作(Open Market Operation)
央行可以向商业银行买入或卖出一定规模的证券(国债、地方债)。如果是买入,称之为“公开市场购买”;反之,则称为“公开市场出售”。
实际操作中会选择国债,因为a.国债流动性好,b.国债盘子足够大,从而避免冲击成本,不会引发该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。
国内操作:
正回购:人民银行卖出证券(相当于“公开市场出售”,货币紧缩)
逆回购:人民银行买入证券(相当于“公开市场购买”,货币扩张)
2.法定存款准备金率
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,可以非常显著地影响基础货币总量,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货币供应量。
3.贴现贷款(discount loans)
商业银行通过向央行申请贴现贷款,然后短期内归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,这个利息的利率被称为央行贴现率(discount rate)。
商业银行获得贴现贷款,可以把这笔钱用于放贷,所以导致贷款利率必定高于央行贴现率。
4.三大政策对比
主动性 VS 被动性:前两个都是由央行主动发起,第三个是被动发起(由商业银行发起)
连续性 VS 间歇性: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连续且频繁的进行,但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是间歇性的。所以公开市场操作比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灵活。
注:为什么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凶猛?因为货币乘数理想情况下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,所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直接调整货币乘数本身。
注:央行贴现率和同业拆借利率。同业拆借利率小于等于央行贴现率,这是同业拆借存在的意义(如果同业拆借利率高于央行贴现率,那么就都去进行贴现贷款了,也就不存在同业拆借了)。